最近我很喜歡的斜槓醫師:邦妮和蓋瑞小夫妻,發表了新的podcast主題:小朋友需要上才藝課嗎?聽到最後,邦妮問觀眾有沒有甚麼想法想要討論的。我想,與其直接留言在粉絲專頁,不如把我的想法寫在部落格當中跟大家分享。
我的成長過程其實跟邦妮有一點類似。我小時候也是念音樂班小學,也是學小提琴和鋼琴,但和邦妮不同,我念音樂班不是因為在小時候展露音樂天份,而是因為我姊姊念音樂班,我就也吵著要念,就去唸了…
雖然很認真練琴,成績也不錯,我卻覺得有點辛苦。那時,每天晚上、每個周末都要練琴,功課大部分都在學校利用零碎的時間寫完。念音樂班的時候,每個學期會有期中、期末術科考試,還有一年一度的音樂會。升上六年級後,為了準備考國中音樂班,每天早上7:20前要到校考樂理和聽寫。但我最怕的是一對一的小提琴和鋼琴課。鋼琴術科課是安排在周間的下午在學校上課。所以只要到那天中午,我都會因為緊張吃不太下。我的小提琴老師很嚴格,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每周六早上九點都要跟她上課。所以,為了求好表現、不要被罵,我星期六都會一大早起床先練一下琴,熱身好再去上課,而且還會換上最幸運的紫色衣服。私心覺得小學念音樂班是我人生中求學最艱辛的一段。
考上國中音樂班後,我媽媽跟我認真討論了一番,最後有點捨不得地決定去念普通的國中(因為我同學幾乎都要繼續念音樂班)。進了國中,我才發現人生豁然開朗,因為只要念書就可以了。從此之後就都過得很快樂。
雖然小學念音樂班是個很辛苦、有點痛苦的經驗,我並沒有放棄學音樂,反而是比較以學業為重的方式,以參加樂團、比賽的方式繼續學琴到國中結束。但因為小學音樂班的基礎,我可以在國中當樂團首席、有機會以業餘的資格,參加個人和弦樂四重奏的全國音樂比賽。即使後來沒有規律練琴、上課,退步很多,到大學我都還有能力偶爾幫忙當樂團的槍手,偶爾表演一下。音樂,讓我的求學過程中更加多采多姿。
另外,學音樂的過程中,培養到了除了音樂以外的能力,包括挫折忍受度、上台的膽量、分配時間、有效率使用時間的能力。也因為學音樂的經驗,我知道要把一樣技藝提升到一定的水準,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也知道遇到瓶頸可以運用哪些方法解決,比較不容易因為看不到終點而放棄,也比較知道怎麼停損。所以,也許也是因為小時候學音樂的經驗,讓我在日後求學的過程中順利很多。
當然除了音樂之外,我也學過很多別的才藝,像是畫畫、珠心算、游泳、直排輪、網球等等。不過除了運動類有學到一定程度之外,其他才藝就都只是學好玩而已,並沒有鑽研下去。
所以,針對邦妮和蓋瑞關於小孩是否要學才藝這件事,我覺得可以把學才藝分成廣度或深度的才藝。若是學得廣,就是比較偏體驗性質,不用學得很專精,大約有了解這個才藝的內容就可以了。學得深的才藝,就需要花比較大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還有父母的錢),這時與其說是學一樣才藝,我覺得更像是在”栽培”一樣才藝。
到底要學得廣比較好還是學得深比較好呢?我覺得兩者可以互相搭配。像是暑假可以讓小孩去上游泳課、參加主題性的營隊(像是露營、衝浪等等),給小孩一個快樂沒壓力的回憶。若小孩對某個才藝特別有興趣,我應該會試著鼓勵他繼續鑽研下去。
實作上來說,因為要鑽研一樣才藝其實很辛苦,我也曾經經歷過,所以我應該會試著跟小孩達成協議,例如一定要學滿一年或兩年再討論要不要繼續學。我會花我的時間陪伴他,不要讓他覺得他在努力結果爸爸媽媽都在耍廢,陪伴的過程中也能更了解孩子在哪個階段、遇到甚麼困難。另外,可以提供一些階段性的目標,像是成果展、比賽等等,比較有挑戰性,不會好像茫茫看不到盡頭,有完成就可以去慶祝、吃大餐之類的。我希望讓他知道學才藝雖然有點辛苦、但沒有那麼痛苦,而且父母親一直在旁邊跟他一起努力,讓他有把才藝學起來,卻沒有因為過程中的艱辛最後討厭這項才藝。而且,因為時間精力有限,一次只鑽研一樣才藝。
最後,我非常感謝我的爸媽讓我小時候學音樂。若我沒有學過音樂,現在的我絕對是截然不同的,我可能也不會像現在這麼了解自己,也應該不會有現在的成就。一樣才藝可以改變我這麼多,我相信是的,但真的要鑽研到某個程度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最後的最後,如果壽司要跟我一樣學小提琴的話,我應該可以跟他一起拉二重奏吧!(說不定壽司會說:媽媽你怎麼拉這麼爛XDDD)
感覺一定很好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