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雙語的寶寶,讓孩子在從小就能說流利的英文,以後再也不用為了這個能力煩惱是許多家長的心願。在捷運上,也常常看到台灣的家長用英文跟孩子對話;亦或是早早將孩子送進雙語,甚至全美語幼兒園學習。學英文既然這麼重要,在科學上有沒有甚麼證據支持我們培養雙語的小孩,讓孩子從小就有雙語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花了蠻多時間蒐集與整理醫學和語言學的文章,解除我心中的疑惑。現在,就讓我把我找到的結果,用簡單的方式告訴大家吧!
內容
學習語言的順序:我們如何學會母語
要了解如何培養雙語寶寶前,我們必須先理解我們是如何學會母語的。現在請你回想一下,你是怎麼學會母語的?
是不是聽得懂然後自然而然就會說了。
注意,我說的是自然而然就會”說”,不是自然而然就會”認”,或是自然而然就會”寫”,讀和寫都是我們上學後才慢慢建立的語言架構。
所以,學習母語最重要的就是聽得懂,能夠說。
聽,是發展語言的過程中最基礎的能力。
聽這個能力其實非常博大精深,從不會一個語言到聽得懂一個語言,我們經歷了:判斷語言當中所有發音單位,讓我們可以區分A語言和B語言的不同;讓我們可以藉由常聽到的字頭、字尾判斷字的切點在哪裡,以及抑揚頓挫,語調、重音等等進而找到字,再藉由字去連結字義,進而進展到句意,最後才建立了你的第一個語言系統。
當寶寶接觸一種語言夠久,聽過大量這個語言,建立好資料庫時,寶寶這時才終於發出了第一個音。嬰兒發出第一個類似的母音的音,通常已經出生三個月以上,開始有真正類似語言的音,則是10個月左右,說出第一個字,大約是一歲。
從出生到一歲,已經聽了一年的母語才開始說。”聽”,真的很重要吧!
語言建構的鷹架:為什麼我的第二語言總是沒有母語好
許多人都有擅長的第二語言,對大部分的亞洲人來說,第二語言是英文。但英文再流利,還是沒有從小就身處在英語國家的人好,這是為什麼呢?我用兩件事來解釋。
1 — 我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每一個里程碑都有它的關鍵期
舉例來說:辨別音的這個能力,大約在6-12個月時發生變化。
剛出生時,每一個寶寶都具備認識世界上所有音的潛力。但這個能力在6到12個月之間漸漸分歧,對母語的辨音能力越來越敏銳,但同時對非母語的辨音能力就漸漸下降。
這就是為什麼不是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很難分辨ㄓ、ㄔ、ㄕ、ㄖ,而日本人分不出來La和Ra的差別。
從這張圖的舉例可以看到,每一個跟語言相關的能力,都經歷過上升和下降,這些能力都寫在我們的基因裡,隨著我們漸漸長大逐一打開再逐一關起來,前面的能力還會影響到後一個發展的好壞。就像七坐八爬而後站一樣,語言的發展也有他的順序和關鍵期。
當你錯過發展語音的關鍵期,日後學習語音的時候就會有點費力,也沒辦法學得那麼精準。錯過越多關鍵期,就離流利的語言越來越遠了。
2 — 建構語言的鷹架
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我們的腦子會漸漸塑形成適合母語學習的腦。用科學的角度看來,我們處理母語的速度較快,要啟動的腦區範圍較小,效率就越高。效率高的腦,就像跑得快的處理器一樣,在學習語言更複雜的層級時才能很快抓住要點。
試著想看看,即使中文在這幾十年當中改變這麼多,許多新興詞彙跑出來,或是網路上將成語改成好笑、符合時事的詞的時候,你是不是還是一下就看出來笑點在哪裡?
現在再想看看,有的時候看好萊塢片的時候,是不是有時候會抓不到英文的俚語到底是甚麼意思,即使你看得懂也聽得懂大部分的英文?
這就是因為你的腦子是擅長處理中文的腦子而不是英文的腦子。
在長大的過程中,漸漸變成處理母語的腦我把它稱為語言的鷹架(英文原文是native language neural commitment)。早期母語的學習會在腦中搭建出一個語言的鷹架。雖然這個鷹架會讓母語處理的速度更快,可以輕而易舉地學習母語中更複雜的概念,但他也限制了部分學習外語的能力,變得不夠有效率和精準。
你的腦子限制了你的外語學習。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學第二語言、第三語言的時候很燒惱了吧!
學語言的黃金期
既然腦子有內建的學習新語言的限制,科學家很想了解的是到底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是幾歲。
目前最大型的研究是在美國MIT 2018發表的研究。他們找來了約67萬人,填寫線上的英文文法測驗,再調查他們的母語,學習英文的時間,以及有沒有移民到英語國家等資料,之後用非常複雜我看不懂的方法去計算。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是17歲以前。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學好英文,前面17年是你的關鍵。
看到這裡,若你已經超過17歲了,別沮喪。這只是一個統計數字。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在長大後學好第二、第三,甚至非常多的語言。另一個研究發現,成年人在學習語言最大的缺陷是語音,但字義、文法這些能力受到年齡的限制其實較小,甚至可以匹配年輕人。這是因為成年人的經驗比較豐富,多了智慧,足以彌補年齡的缺陷。
另外,我們的大腦也是具有可塑性的。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母語鷹架是可以被微調的。研究發現,日本人在經過12次密集訓練學習英文,腦部處理的英文的速度大幅提升,處理的腦區也縮小了。足以證明,隨著學習,我們處理新語言的效率會越來越好,你的腦子會越用越聰明。
嬰幼兒是可以同時掌握兩種語言的
許多家長會擔心,同時學中文和英文,會不會導致孩子語言發展較慢,英文沒學會,中文也說不好。我也曾想過這個問題,不過,根據研究顯示,若給予寶寶充分的兩套語言刺激,寶寶是可以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的。即使學習兩種語言意味著需要學習兩套語音系統、兩套字義、兩套文法,寶寶還是可以駕馭,而且可以在月齡很小時就分辨得出兩種語言的差異。人腦非常奇妙,它的潛力無限。
研究發現,六個月到一歲的雙語寶寶建立的語音資料庫是與單語寶寶相當的,而十個月的雙語寶寶在辨認字尾的能力,也是和單語使用的寶寶相當。
然而,科學家發現,為了學習雙語,雙語寶寶建立語言資料庫的方法,可能與單語寶寶有些不同,這個部分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解釋更細節的東西。
如何培育雙語的寶寶
既然學習語言有關鍵期,那我們有沒有具體的方法幫助孩子學習第二語言呢?我用英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舉例,但當然你要培養其他語言也是可以。
幫助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方式,就是用學母語的方式讓孩子同時學習兩個語言。
技巧1 — 創造一個大量能聽到英文的環境
若家中有一位成員的母語是英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在跟小孩的互動中讓小孩學會英文。若家裡沒有人的母語是英文也沒關係,在嬰兒期可以放英文的音樂、英文故事,等寶寶可以親子共讀時可以唸英文故事書,再大一點可以出門時,可以去用英文社交的場合,例如英文故事媽媽的聚會,英語幼兒園辦的活動等等。
寶寶身處在有英文的環境,他才有機會建立他的英文資料庫。
技巧2 –真人互動,光用聽的、看電視沒有用
要用聽的學會英文,你必須讓寶寶知道這個語言和世界、和其他人是有聯結的才有用。因為語言的存在就是要與人互動,不能與人互動的語言就會自然被腦子當作背景音剔除。研究發現,真人互動的學習法可以讓寶寶學習新語言,但同樣的內容,改成用電視呈現,或單純放出聲音是完全沒有用的。
技巧3 –不要中文夾帶英文,英文夾帶中文
讓寶寶掌握兩種語言的技巧是讓孩子有效率的建立兩個語言的資料庫。雖然寶寶有內建區分語言的能力,但區分語言的能力來自寶寶腦中進行的大量分析。當你說的話一下子是中文,一下子是英文的時候,寶寶就不確定這兩個語言是不是同一個語言了。
舉例來說,你想讓寶寶認識熊。你可以指著熊說:寶寶你看,這是熊。下一次你們要用英文對話的時候可以說:Hey look, this is a bear. 這樣寶寶就會連結:”這是熊”是一種語言,”this is a bear”是一種語言,但是兩個都是代表熊。但如果你說”這是bear”, 寶寶就不確定了(寶寶小腦袋劇場:咦,bear前面通常是接”這是”嗎?這是同一個語言嗎?)
記住,寶寶要建立兩個語音系統,兩種字的系統,和兩個文法系統,所以,別讓他搞混了。
技巧4 –慢慢說,抑揚頓挫明顯
就像在教寶寶說中文一樣,你會慢慢地說,把四聲、捲舌音非捲舌音都說得很清楚。說英文也是一樣,你可以盡可能地把每個字的重音說對,尾音都發出來,這樣寶寶才能清楚地抓到字音。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寶寶能比較容易建立起語言的資料庫。研究也發現,用這種”媽媽的語調”教小孩,小孩辨認語音的能力是比較好的。
技巧5 –藉由真實的物品、動作讓寶寶產生連結
帶寶寶用英文指認家裡的物品,例如:What is this? This is a book。用簡單的英文句子讓寶寶做動作的回應,例如:Give me five (擊掌), nod your head (點點頭)。指認書中常見的動物、物品,例如:This is a bear. This is a ball.
把寶寶聽到的語言與身邊的東西連結,寶寶就會知道他聽到的東西,有所代表的真實的物品或意義。
技巧6 –回應你的寶寶
當孩子喃喃發出回應的聲音時,記得回應他。你的微笑,你的手勢也是回應寶寶的方式。研究發現,有得到即時回應的寶寶發出的音更多、更正確。
技巧7 –聽說讀寫的順序別反了
不要期待寶寶一下子就會認ABC,一下就會照著書上的字念。寶寶需要大量聽的資料庫,才能建立說的資料庫,再來才是讀和寫。若把順序弄反,寶寶的大腦其實還沒發展到位。
技巧8 –有耐心且持續陪伴孩子學習
學語言不可能一蹴可幾,一個語言要發展成熟需要好幾年。甚至,就連母語都可以持續發展到30歲才接近成熟。讓小孩學習雙語也是很考驗父母耐心的,因為你可能會毫無進展好幾年,突然孩子聽得懂了,又進入下一個里程碑的考驗。等到孩子語言溝通已經很不錯了,你還要幫他維持好這個環境,讓他持續進步,到他可以自行閱讀,自己學習為止。所以,這條路很長,必須有充分的耐心,並且陪伴孩子持續學習。
親子閱讀是既省錢、能增加親子互動又有效的方法
在看了這麼多資料後,對家有學齡前寶寶,想要開始英文學習,我認為親子閱讀是對一般中文家庭來說最簡單的方法。親子閱讀不僅可以讓孩子沉浸在聽得到英文的環境中,藉由書本的內容也可以輕鬆地與孩子做互動。現在,針對學齡前的英文教材已經非常多元了,許多繪本也可以搭配CD、點讀筆或甚至有按壓就念出書上句子的設計,讓家長不用再擔心自己的英文會影響孩子的口音。
台灣也有四位非常優秀的媽媽幫大家整理好她們的英文繪本書單。這四本書各有特色和優缺點,若有興趣可以看這篇文章。
[育兒]英文繪本書單大評比 – 廖彩杏、汪培珽、吳敏蘭、小熊媽
我自己的兒子在兩歲前也接觸了很多中文、英文書籍,我將它們整理在這篇文章。
學習英文的路很長,陪伴孩子學習語言的路更長。但我覺得很值得,也會繼續有耐心的陪伴下去。但在這條路上,我想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中文英文或是任何語言,都是人跟人之間溝通,知識交流的工具。要讓小孩從小學會英文的目的是讓他可以更自然而然地學會這個語言,讓他能用英文去學習更多,有更開闊的視野,能隨心所欲地聽懂他喜歡的英文卡通,看懂英文的漫威漫畫,自然而然地用英文去跟別人溝通,不再需要以學科的角度學習英文。
所以,若你有心要走上培養雙語孩子的這條漫長的路,就別再把英文變成學科了。聽得懂,就自然而然會說了,我們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環境,啟蒙他,然後陪伴他。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在陪伴孩子學英文的你們更有信心。讓我們在這條路上伴隨著彼此前進。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若你有醫療背景,想要親自看看這些文獻,我推薦Professor Patricia Kuhl 的這篇review article: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 cracking the speech code. 這篇文章有解釋許多我在這篇文章用到的針對寶寶的研究
以及這篇review article: How does the bilingual experience sculpt the brain? 這篇文章以雙語者出發,整理了許多關於雙語者在嬰幼兒時期的學習,單語使用語雙語使用的成人在腦區、認知功能的差異等等知識。
若你想看其他的原始文獻,包括美國67萬人針對語言學習黃金期的研究,日本人分辨La/Ra的研究,腦區的變化,或甚至,想了解雙語人對失智症的影響,歡迎寫信給我。若你沒有醫療背景也沒關係,我推薦Professor Patricia Kuhl的TED talk,她講話非常有說服力,是個非常精彩的演講。
謝謝你/妳有耐心地看完這篇文章,若對你有幫助,可以幫我分享。謝謝~~~~
也歡迎 追蹤我的IG,分享更多家庭與育兒議題
IG 搜尋 @drsushim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