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童年時,你曾有過一條心愛的被被、一個再怎麼髒都不願意拿去洗的玩偶,或是一件時時要帶在身上的衣服嗎?對我兒子來說,他的小被被就是他的家當,而在我小時候,我有個一小枕頭,只要蓋在臉上我就會睡著(我爸媽說的XD)。
這些依戀的物品,專有名詞叫做transitional objects,中文翻譯為慰藉物或依戀物,其實是個蠻有趣的主題,我們這篇文章來討論討論。
依戀物一般可能在孩子六個月時就形成,在西方國家,約有7成的小孩擁有一樣慰藉物,可能是毯子、兔子、泰迪熊等等。通常都是毛絨絨、軟軟的物件,可以讓孩子抱著或拿著。這樣柔軟舒服的物件能讓孩子連結到他的主要照顧者,抱著他就像在媽媽懷裡一樣舒服又安全。
在心理學上,依戀物對孩子來說有幾樣功能:情感連結、降低分離焦慮、幫助情緒控管、讓孩子在向外探索時仍有對內的安全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從完全依賴主要照顧者,慢慢到了解主要照顧者與他是分離的個體,因此需要一樣中間物輔助這個心理成長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他的依戀物是他自己選的,擁有完全的支配力,他的依戀物就是完完全全屬於他的,甚至有些孩子會把依戀物當成真正的朋友那樣對待。
一般來說,在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心智越來越成熟之後,就會自然而然地脫離他的依戀物,發展其他興趣、轉移注意力到社交活動上。然而,若在嬰兒、幼童時期,孩子的安全感沒有被建立好、挫折感很深,依附依戀物的情況就有可能會比較嚴重。
其實,孩子雖然總是拖著一條毯子,好像長不大,其實就連大小孩都還是有可能會有不安全感存在啊!我就清楚記得我到小學快畢業的時候,即使在家裡都不敢關門自己待在房間裡,有的時候甚至晚上嚇醒了還跑去爸媽房間跟他們擠在一起睡。說穿了就是膽小。但我爸媽卻從來沒有嫌棄我這點,反而就陪著我慢慢長大,自然而然就好了。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提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針對依戀物這個主題,有一本非常棒的繪本,同時也是童書界的得獎作品:阿文的小毯子。故事敘述一位名叫阿文的小老鼠,不管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黃色小毯子。他的爸爸媽媽聽從隔壁阿姨的建議,試了各式各樣的方法,最後還是媽媽想出了絕招,才讓阿文脫離了他的小毯子。
這本書其實充分了說明依戀物的用途:阿文不管去做他喜歡、不喜歡的事情都要把小毯子帶在身邊(依戀物提供了安全感)、阿文說:我喜歡的東西,小毯子都喜歡(依戀物擬人化)、阿文可以抱著他、吸著他、扭著他(依戀物的可支配性)。到最後,媽媽想出的方法是把小毯子變成許多條小手帕,也是展現媽媽讓依戀物移轉到另一件社會比較能接受的物品的概念。
我兒子也超喜歡這本書的,可能是因為他的依戀物剛好也是一條毯子吧!希望這本書也能陪伴著他到脫離依戀物的過程。
你的孩子也有心愛的被被或是玩偶嗎?如果看出了一點端倪,我建議你趕快多買幾件一樣的,以免到時候絕版買不到一樣的,小孩又只認那一件,非常麻煩阿!(對,我就是在說我自己XD)
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大家一些趣味。下篇文章見。
延伸閱讀
[繪本推薦]無俚頭的如廁訓練英文音效書:POTTY MUSIC